近日,我院博士生胡佳晨在塑性力学领域顶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IF:9.4,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non-textured and basal-textured polycrystalline Mg alloys: A coupled crystal plasticity-twinning phase field simulation”的研究成果。我校康国政教授和四川大学徐波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我院于超教授和博士生熊君媛。
图1 论文首页
镁合金因其高比强度/比刚度等优良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等领域。然而,镁合金在室温下通常表现出较差的塑性性能并且其力学性能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这限制了其作为轻质结构金属更广泛的应用。因此,深入理解镁合金塑性变形的内在机理对提高镁合金材料力学性能并进一步扩展其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工作中,我们发展了一个可以描述多晶镁合金复杂变形行为的晶体塑性-孪生相场耦合模型,采用该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单调和循环载荷下多晶镁合金中织构相关的变形机理,并指出了织构角调控塑性机制的选择性敏感特性。通过分析微结构和应力场演变特征,解析了孪晶-位错-晶界协同作用的动态机制,包括晶界对孪生和解孪的调控作用,位错滑移在晶界和孪晶附近的局部变形协调及其与孪生变形的双面协同机制等。此外,研究解释了晶粒间协同变形引起的异于Schmid律的局部变形行为。相关研究结论为构建基于织构设计的镁合金显微组织优化准则提供了理论指导。
图2 研究图形概要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192210;12192214)和四川省科技计划(No. 2024NSFSC0431)的大力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plas.2025.104312